《非暴力沟通》书摘及感想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以及看问题的方法,指导我们减少那些痛苦。

豆瓣评分:8.5

这是2018年9月看完的一本书。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 观察
  2. 感受
  3. 需要
  4. 请求

将其组织成一个句子说出来,大致会是这样的:“我观察到……。所以我感受到……。我的xx需要(或愿望)导致我有这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

四个元素不是非得说出来,或是以这种方式说出来,关键是其中的内容都集中在“看到、感觉、需要、请求”,而不是指责“做了什么、的行为让我不爽、毁了我的xx需要、所以应该/必须如何做”。

不带评论的观察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作者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习惯性地评定是非真的好吗?有助于解决问题吗?

作者说:“在一些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并认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在另一些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围绕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得知后一种社会的暴力现象远少于前一种社会,我一点都不吃惊。”“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感受和想法

互相吹捧的时候,表达感受相对容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不同的选择就真的有不同的后果了。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初看这句话,我觉得这一句近乎废话,谁还不懂吗?可是提出具体的请求真的很容易吗?我觉得很难,举个新鲜的例子。

昨天傍晚我下班到家,爸妈和老婆在陪儿子玩,阿姨在厨房烧饭。
老婆:”家里没有鸡蛋了,是你去买还是我去买?“
我:”我去。“
老婆:”买洋鸡蛋哦。“
我:”怎么区分洋鸡蛋和土鸡蛋?“
父亲:”便宜的就是洋鸡蛋。“
老婆:”买15个就行了。可以去步行街xx店买。“

请求够具体了吗?买15个洋鸡蛋。简直不能更具体了吧。

于是我领命出门,到了xx店,兜了两圈发现只有土鸡蛋,没有洋鸡蛋。此时我心中有个疑问是请求中未提及的:如果没有洋鸡蛋,是不买鸡蛋还是退而求其次买土鸡蛋?

此时运气不错,老婆来了个电话,然后我得到了答案:鸡蛋是必选项,洋鸡蛋是加分项。于是换了家店看看能不能找到洋鸡蛋。结果是仍然没有,清一色土鸡蛋。此时我发现问题又冒出来了,货架上土鸡蛋是一盒或一篮为单位卖的,8个或12个。那么刚才老婆说买15个,是至少15个还是12个也行?

这次没有电话,我自作主张认为15个是虚数,12个也行,大不了我不吃总能解决。这次猜对了。然后又遇到问题了:这鸡蛋是阿姨烧菜等着用,还是拿了烧菜的蛋,发现冰箱没有了所以补充一些?(背景:春节儿子被宠坏了,总是吃饭吃到一半非要爬到我腿上坐着,让我喂他吃。节后在做规矩,他吃饭的时候我都躲着不见他,等他安安稳稳吃完了我才上桌吃。)此刻他们应该在吃饭了,我是在楼下兜圈子走两圈,估摸着他吃完了我再上去,还是立刻上去呢?万一我一进门,儿子闹腾要我抱,我岂不是又得被批评一句第一次就不该抱着吃?

还好万能的电话又响了,老婆问我咋还没回来,买到没有?哦,那就是可以回去了。至此,买15个洋鸡蛋这么个具体请求已经执行完毕,任务结果是买了12个土鸡蛋。

直到吃完晚饭后,我才直到这鸡蛋买来是要晚上做蛋糕。好在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影响之前完成请求。

回顾整个过程,再看“买15个洋鸡蛋”这个请求,还具体吗?不知道why、when,怎么也不能说是足够具体。

这样的例子太常见了,几乎天天都能收到邮件,通知开会不说时间或地点,索取技术要求文档的回复不提要求完成时间,提软件开发需求不说项目阶段或已经签订的交期。这样的做法对这些任务的优先级排序变得更扑朔迷离,要么花双方时间统统回邮件要求澄清,要么做合理猜测并承担猜错的风险。

关于提出请求,我还摘录了如下几段。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例如,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经理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和我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这句话反映了管理者希望员工“不要有什么压力”。如果管理者想让他的请求更具建设性,他可以说:“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你们在和我谈话时才能放得开?”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倾听使身心痊愈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我和女儿的一次对话提醒我,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霍利·汉弗里(Holley Humphrey)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 建议:“我想你应该……”
  •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 回忆:“这让我想起……”
  •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这样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组织机构中,我们在听到上级的意见时,通常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倾听同事或下级比倾听上级要容易得多。在上级面前,我们有时可能会有点紧张,以致无法静下心来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
  1.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 体会自己的需要;
  4.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惩罚的代价

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如果员工的表现只是在服从管理层的命令,士气就会受到影响;或迟或早,工作效率就会降低。

感激和赞扬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在表达感激时,这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并不重要;有时,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微笑或说声“谢谢”来表达这三个部分。然而,如果我们要确保对方能够明白我们的意思,那么,用语言具体地描述这三个部分是值得的。
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不过,请注意: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我认为,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
一旦意识到经理和老师赞扬的目的是为了操纵他们,员工和学生很可能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然而,我最担心的是,发现这些赞扬的潜在目的之后,人们对于由衷的感激也会心存疑虑。
一位同事在我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任务。上周在部门群里,我借着某个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分享讨论,举例赞扬了他完成任务这个事实。结果两天后却接到他的电话,问我他是否表现不够好,是否给我带来压力?我想这就是我图回报(今后工作能更出活)的副作用吧。当赞扬背后有目的,诠释它的方法是五花八门的。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总结

书中有丰富的例子来展现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效果。看到例子,总会感同身受。放下书,又不自觉地陷入入“你你你”的说话方式。

整本书的建议全都那么的理所当然,但偏偏极难持续做到。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道至简,知难行易(⊙ө⊙)✨

还是要不断温习和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