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谣言颇多。
传谣最方便的要数微信,于是腾讯干脆利落地把较真查证平台[1]放在了醒目的位置。
微信看一看里置顶,点开话题又紧跟在备受关注实时数据下方,不可谓不醒目了。但是架不住多数人还是不看的。
早上看到四角切圆的视频《病毒背后的 “谣言” 心理学》[2],其中这张图我觉得挺赞。
于是查了下关于谣言的一些研究,汇总在此供大家参考。
1947年,奥尔波特(Allport)和波斯特曼(Postman)用下面的公式表达谣言强度[3]
$$
谣言的强度 = (信息的)重要性 \times (信息的)含糊性
$$
1953年,科拉斯(Chorus)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延展性公式[3:1]
$$
谣言 =(事件的) 重要性 \times (事件的) 模糊性 \times 1/公众批判能力
$$
由此可以推断:
- 重要的事情,谣言满天飞,不重要的事情,造谣者根本没空搭理。
- 可信源披露的信息越少,谣言越猖獗。
- 受众的受教育水平越低、科学素养越淡薄,越容易听信谣言进而帮助传谣。
例如
两会前后、北戴河会议前后,有个叫YouTube的也不知道存不存在的网站上就会出现很多视频给出各种耸人听闻的分析或者“内幕消息”。每次灯塔国大选前,更是各种对其他竞选者的恶意中伤,让我们看热闹的大呼过瘾。
同样是选拔,以前的高考因为流程披露得清晰完整,招生过程参与者众,受到关注的前几名提档过程被记者们多角度描绘,所以在大多数人心中是公平的方式;后来自主招生比例逐年上升,自主招生的标准、评价过程远不如原先清晰透明,于是谣言四起;官员的选拔就不用说了,几乎各单位各级别每一个晋升都有多版本的解说在饭局上流传。
科普作家不够多,很多科普的责任落在记者身上,记者又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来完成高质量的稿件,于是辟谣变传谣的例子数不胜数。我写这篇文章找材料的时候,最先看到的其实是人民网转载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谣言公式: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 -- 时政 -- 人民网》[4]。这篇立意很好的简短文章,却因为其中关键信息的错误(下图中的乘号应为除号),令我感到十分遗憾。
如果想降低谣言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怎么办?
我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不重要的信息,选择忽略:既不相信,也不查证。现在传播渠道太高效,信息多到处理不过来,只能用个很密的筛子,将大部分屏蔽。
- 我从2019年10月起开始清理微信公众号订阅,把超过10个朋友关注的号大多取消关注了。背后的假设是,既然这么多朋友关注了,但凡有人搞个大新闻,我一定会在朋友圈或者看一看里面见到,我自己不关注该号不会丢失重要信息。
- 19年初开始,成了wired和medium的付费用户,同时取关了同类型很多站点的RSS。原因同上,我觉得花一杯咖啡钱免去很多筛选信源和阅读低质量报道的时间,还是划算的。
- 今年部门订了《哈佛商业评论》,可以预见的是,又可以取关不少管理类公众号了。
- 在群里讨论各种话题时,时不时会见到财新的链接,看了其中一些报道,比大多数新闻app的平均质量高。目前还没决定付费,原因是目前并没有看新闻app的习惯,买了浪费。
重要的信息,先看是否三无。有没有时间、地点、人物?有没有引用列表?有没有类似的报道作为旁证?境外事件的报道,有没有外文的相关消息?
- 上面人民网文章中的错误,显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追溯信息源导致的。但凡追溯到包含该公式的书籍,不管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都是
1/C
的写法,从来没见到过直接乘以批判的。
掌握搜索的技能。
- 比如本文最初提到的第一个公式,在很多中文结果里都能见到,但是当我想知道第二个公式的提出者克罗斯(有的网页写作科拉斯)的英文名时,费了些工夫。最后一通操作,以
rumor ambiguity importance critical
这几个关键字,终于查到了 No Way of Knowing: Crime, Urban Legends and the Internet 这本书在Google Books的结果。 - 为什么遇到这个障碍呢?因为最初搜索到的所有结果,都只写$$R=I \times A \div C$$,至于这四个字母究竟是哪个单词的缩写,你猜?最初搜
criticism
就没什么好用的结果,改成critical
就不一样了。
抽空读些通识教育的书籍。
如果去看看屠呦呦的青蒿素是怎么被证明有效的,并且知道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差异,就知道该把它归类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的范畴了。很多中成药看看配方也能得知究竟是哪些成分有效,哪些看起来就不是中文的成分,能是祖传方子里的吗?老祖宗传下来的几千年经验的秘方,为啥要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呢?就不怕现代庸医玷污了祖宗的智慧?
下图昨天流传甚广,信源的描述只有理工男“冉老轨”这个ID,各种说法没有其他引用、证据。哪怕用百度搜索一下,都能在百度百科里看到一句“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5],怎么会是“与人体细胞一样的一种结构”?
对其的回应至少多了几幅图,右下角的logo可以作为第二个信源当做旁证,后面的一个PPT截图里有WHO报告的年份和名称可以用于查证,这几个特点,使得这段辟谣看起来就更加可信一点。至于信不信,我觉得我会选择都忽略。如果有亲友在群里转发了前一个群聊记录,那我会转发这段记录尝试对冲一下影响。
说到底,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对自己接收的信息做选择和判断,愿大家在谣言和真相的海洋里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渠道的信噪比。
- 较真查证平台_腾讯新闻, https://vp.fact.qq.com/home ↩︎
2. 病毒背后的“谣言”心理学,造谣也是一门技术【人的行为真有趣】, 四角切圆 - 行为探秘者,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815242/ ↩︎
3. No Way of Knowing: Crime, Urban Legends and the Internet, Pamela Donovan,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BvyTAgAAQBAJ&lpg=PA14&ots=jQPqTloGo1&dq=rumor ambiguity importance critical&pg=PA14#v=onepage&q=rumor ambiguity importance critical&f=false ↩︎ ↩︎
4. 谣言公式: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 -- 时政 --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06/c70731-22828179.html ↩︎
5. 生物病毒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生物病毒/4477841?fromtitle=病毒&fromid=21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