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today

Random thoughts, stories and ideas. Est. 2006.

制度设计

看到一个状态,于是想写这篇文章。 高铁出事以来,转伪文的有,装鬼子的有,骂政府的有。学商的,敢不敢说自己以后凭良心经营;从政的,敢不敢说自己以后有一点为民的打算;读工的,敢不敢说自己以后的设计能让人放心。如果现在就只打算为赚钱为坑爹为混饭那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看完Nürburgring竞争到最后一圈的比赛,还是转到新闻频道看了看。其间我对我爸说,对外炫耀的时候,祖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出了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仅仅建国六十来年,各方面建设仍然在进行之中的国家了。我看到温州的血站排起长队,看到事故发生地周边居民给救援战士的物资补给,这些让人觉得还有希望。新闻报道一个两岁多的小孩被困二十多个小时之后终于获救,事故发生时,周围的成年人不管是出于本能还是真的自私,总之没有顾及到这个孩子。我觉得这没什么好责备的。如果路人甲带着孩子离开,结果孩子仍然未能幸免,那么有多大的概率,路人甲会被孩子的家属起诉,而又有多少机会,法官依法判路人甲负责呢?除非有个路人乙的能量足够大,大到不怕任何人因为意外而动起敲诈他的心思,大到就算家属有这个想法,依然能获得公正的判决,才有足够的底气出于理性判断而去救这个孩子。 说回之前引用的状态。 转伪文,应该说的是那个魔盒开启系列吧。我是去年在水木看到的,

  • Pei Qing
    Pei Qing

为了什么而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不多吧?敢于把这个目标当众说出来的就更少了。说出来还被大家记住的貌似就只有一个了。 这几年新拍的电视剧没看几部。不过据说众多主题中,比较集中的是要“诱导”青年人们奋斗。不管是通过展示奋斗的喜人结果从正面鼓励,还是通过描写各种“被XX”,“裸XX”的现实从侧面去刺激,总之就是想给青年人一点希望,不要被社会上不断出现的一些言论压垮,接二连三地从高空投奔大地母亲。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写过讲述自己为什么读书的作文?我记得我是写过的,是三年级的暑假作业之一。我也忘了我是从哪本作文选里复制粘贴的,估计是比较旧的一本,于是我的作文里写道我要为了实现四化而努力读书。语文老师厚道且不失幽默,给了个70来分,没有评价文章本身,而是在评语中写道(大意如此),四个现代化估计我们这一代就实现了,你还是再找找其他的目标吧。 爷爷奶奶辈,或为了国家统一而奋斗,或为了吃饱穿暖而奋斗;父母那一辈,生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基本躲开了战争,大多在为温饱和小康奋斗,精英们在为了赶英超美奋斗几年之后发现这个目标被更加精英的人们否决了⋯⋯ 现在走向社会的一代,又为什么在奋斗?房子,车子,妹子,可能的话再给儿子创造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条件。 现在正在看的《

  • Pei Qing
    Pei Qing

How Accessories Affect Productivity

内容还是中文吧。上班的时候一群中国人把英语当办公语言已经够扯淡的了。这种环境中用英语交流的障碍不是你懂不懂或者他懂不懂,而是你俩看着同样的文字,大脑一处理,就已经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了,再用中文说一遍,那不是脱什么放什么么。 身为一个计算机系毕业的人,从打上这个专业的tag开始,就得面对 让我推荐笔记本型号的 问我Mac好不好用的 让我评价配置单或者帮着写个配置单的 问我家用买什么路由器的 问我玩游戏用什么鼠标的 问我什么手机适合购买的 问我iPad和Kindle如何选择的 让我推荐鼠标甚至耳机的 我一般不会主动凑上去提供意见,但是有朋友问到我,我会考虑后给个答复的。不过话说回来,上面这些问题,跟计算机系没有丝毫联系,系里不会有课程讲授这些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中玩耍而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后几个,即便是现在,我也只听过几付几十块钱的耳塞,一付109刀的主动降噪耳塞和一个K702,让我推荐耳机,不说孤陋寡闻,也只能人云亦云,真没听过多少啊。 我会问两个问题,一是预算,而是主要用途。答得出这两个问题,东西就不那么难选了。即使我自己做选择的时候,也无非是自己去回答同样的问题。毕业回魔都,过了半年之后,买了台式机。

  • Pei Qing
    Pei Qing

通过iTunes U参与的WWDC 2011

自从春节后,因为项目的原因,就很少做iOS上的开发了。上个礼拜一直没更新blog,每天挑WWDC 2011中我感兴趣的几个session看。一周下来也看了三分之一了。 作为一个开发人员,写的东西不全是给用户的,开发一些库,给别的开发人员用,也很常见。这时候(开发库的时候),我之前的思路的主要追求是要让库的设计便于开发人员使用其中的API来实现功能。Apple的工程师在keynote中再三强调的则是他们在API设计时,首先考虑最终用户的需求,凡是用户需要的,哪怕开发人员不愿意,他们也设计;反之,只要用户不需要,除非开发人员极度依赖,不然那个API很可能就被精简掉了。 很多有趣的功能都在developer preview里,没有WWDC的门票,下载不到,体验不了。不过即使抛开那些fancy的新工具、新功能,现有的开发工具已经很强大了。就像我只用Word的很少一部分功能(或许比很多文员用得多点?),只用Visual Studio的很少一部分功能一样,Xcode在我手上也仅仅是曾经用来写大作业的IDE,除了内置的gcc,那些强大的工具都没怎么用。 受到LLVM新功能的启发,今天用VS的static analyzer分析了一下正在做的项目,5000多个warning,触目惊心。

  • Pei Qing
    Pei Qing

近日看到和想到的与车有关的: 武汉解释了”车船使用税”的由来。 纽约一小伙在机动车道骑车,被交警罚了50刀。他伤不起,于是拍了个短片,演示只在非机动车道骑车的后果,并要求政府退还罚款。 BMW M3,我一直认为它的车主都有种小小的阴暗心理,把车尾的M3换成320甚至318,然后到路上欺负其他车辆。今天看到一辆不知是325还是330,车尾粘个M…后面20米跟了一辆X5M,不知是不是去揭穿前者的… Golf R,小区里看到一辆。这车我就更觉得是为了刚才说的阴暗心理才买的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辉腾的存在了,这才是新一代低调的选择啊。 Posted with WordPress for BlackBerry.

  • Pei Qing
    Pei Qing

What is a MACHINE?

周末看了3 Idiots,里面有一段就是教授让学生给machine一个定义。 刚才看了WWDC 2011的keynote video,全都是软件更新,没有硬件,据说因此股价下跌了1到2个百分点? PC/Mac算是machine吧,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便。比如Lion拿来忽悠的自动保存功能,我们用纸和笔工作的时候,哪里需要随时Ctrl(Cmd)+S了? Lion、iOS5和iCloud的意义,远比iPhone4s要大。硬件是会很快过时的,虽然你可以说一代的iPhone还是可以秒杀现在很多新机,但是它的硬件过时了,留住它价值的是iOS。很多果粉鄙视Mac上装Windows的,尤其鄙视卖Mac的人,以免费帮用户安装Windows XP(7)作为卖点的行为。虽然果粉的言论很多时候当不得真的,但是这个说法背后就是Jobs提到的,Mac的核心在于Mac OS。 不管是手机、电脑还是其他什么软硬件结合的machine,硬件太容易山寨了。珠三角的很多厂子,几天就能山寨出电路板来,只不过配上自己的系统,然后卖被山寨的产品1/2甚至1/3的价格。

  • Pei Qing
    Pei Qing

一块硬盘的成本

刚才一篇其实是想说另外一件事的,结果跑题了…… 话说昨天上午,项目的两台build machine之一,硬盘坏掉了。 由此引发的是两位IT分别花了不少时间,今天下午另一块硬盘被装了回来,数据和配置都没有了;一位同事需要把一切在这台机器上做过的配置,重新做一遍;机器上的数据需要重新从服务器上下载,连接速度是100Mbps,数据量是230G左右。这期间要发的版本得由我们developer的其中一人的机器来做了,不说这版本会不会存在和服务器上数据不一致的潜在问题,光着做版本的大半天时间里,居高不下CPU和硬盘的占用让这个幸运的developer只能打酱油,或者临时客串QA了(也就是玩游戏呗,不过是自己知道代码如何实现的游戏罢了)。 我自己的机器,数据有多个备份:台机里一块2T专门做备份用的,客厅还有个500G的作为“异地“备份。异地得不够彻底,不过可以有效应对诸如忘了关窗,又不幸遇到暴雨将书房窗台边的机器浇坏掉这类灾难事件。传说中的云上有10多G文档备份,还有自己给自己发的邮件,仅仅为了寄存那些附件。 公司这种情况,如果有个RAID1(我都没说RAID5或6了,也没那个必要),一块硬盘的投入,比起上面提到的我也不知道核算下来会是多少,但我相信一定能买一箱硬盘的成本,需要考虑的只是个故障率的问题了。我不清楚公司里硬盘的故障率情况,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公家的机器,

  • Pei Qing
    Pei Qing

今日午休言论

自从搬进一个十几平的小房间参与新项目之后,中午午休的时间,一屋子人时常聚在一起聊些跟IT根本不沾边的事情。在搬到开放的办公环境之后,这个习惯被压制了一段时间,最近又开始抬头了。 挺好的习惯,在我看来。 今天中午从钱云会案开始,虽然是个too old的事件,连央视都集中报道过,用了几十分钟在这个案子上,但是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或者这类事情。于是就谈到公众知情权的问题。 有同事说,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你又改变不了什么。 有同事说,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毋庸置疑。 有同事说,民主有什么好的,看看台湾那乱糟糟的政坛。 有同事说,现在国内非常稳定。 关于知情权,我当时想到的是应该积极一些,个人不能对社会发展形成可观的作用,但是带上个积分符号,这些个无穷小的量,还是能显现出来的。 关于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已经是现实和历史,好坏可以评价。但是倘若没有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是个什么情形,谁知道呢,是好是坏如何评价呢?这两种路线怎么比较,根本不具可比性。社会的发展不是个能够在一个时间点上找出之后一段时间最优路线的玩意儿,只能找各种看上去像模像样的理论来试图解释以前发生的一切,

  • Pei Qing
    Pei Qing

恍然大悟

我说怎么时不时有人说qingpei.me看不到东西呢,原来我一直忘了测试传说中的www.qingpei.me,虽然我给link都是不带www的,但是难免浏览器会自作主张加上一个,然后就跑到根目录下面那个welcome.html了,显示那个傻傻的“Future home of something quite cool”,再就没有下文了…… 现在OK了,欢迎访问 http://qingpei.me http://www.qingpei.me http://blog.qingpei.me 统统指向一个地方了。

  • Pei Qing
    Pei Qing

熟视无睹

进入到了Alpha-Beta-…的被版本追赶的阶段,昨天上午有个搁置了一段时间没有修掉的beta blocker突然被置成最高优先级assign给我了。 代码的逻辑清晰明了,但是整个状态机跑起来就不是正确的结果。跟了一下午加一上午,各处设断点看变量的值,最后就改了一行,从代码来看,应该是当初作者paste之后没改函数调用的参数。 这一行我多少次单步执行过啊,就因为这东西是个SDK的API调用,返回值也是对的,就这么被玩弄了将近10个小时…… 修那些导致crash的bug都比这个舒坦,当然,那些晾上几天之后才能出现的crash不在此列……

  • Pei Qing
    Pei Qing

今天看了两部片子

昨天按照上两篇日志提到的规划,把家里的有线网升级到千兆了。话说成本真不高,一个网线压线钳不到10块钱,还送10个水晶头;一个千兆的二手交换机,168,还买了两根1米的网线,1元×2。唯一的遗憾就是11N的无线路由被我刷成砖了,现在无线网变成54Mbps了,应付2M的小水管表示毫无压力。 千兆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客厅的机器播放我房间机器上的媒体文件。今天看了两部,Hubble 3D和将爱。 Hubble 3D是IMAX压成1080P的,讲述了哈勃从送入轨道到最后一次维护的经历,以及其间哈勃拍到的浩如烟海的外太空图像。将爱在硬盘上放了一个月,今天配置Plex正好看到了,那就看下去吧。两首主题歌非常好,我已经听了很多遍了,电影里有与CD上不同的版本,也不错。 需要浪漫的时候现实了,需要现实的时候浪漫了,这是个错误。

  • Pei Qing
    Pei Qing

喜忧参半啊

交换机到了,现在内网传输有80MB/s以上了,并发的传输没测,交换机标称是16Gbps的处理能力,8口全双工的。 941N变砖了,刷DD-WRT,std的没有jffs,没有autoddvpn的话我还不如用原厂固件。然后刷了mini,brick了……ping不通,我是不打算再投资JTAG线来拯救它了…… 接下来考虑用什么方式共享文件,现在开了Win7的共享,但是MacBook得手动输入smb://机器名来访问,没有bonjour的,这样不好。 还需要一个好用的通过内网的备份手段,rsync么???

  • Pei Qing
    Pei Qing

用户是一种神奇的对象

又要拿Apple说事了。 Apple的产品大多是成套卖的,软硬件一起,各种封闭各种限制,但是用户体验一直不错。以前人们说Mac用户比PC用户平均智商低,现在Mac用户翻身了,因为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群——iPad用户…… 我们这些做技术的常常难以想象用户会提出来的问题。比如今晚我妈的某QQ群里,一个人问U盘的东西怎么样才能拔掉U盘还能看到。我妈和我都表示对这个问题本身不理解,通过一番询问,我最后给出的回复是选中要保留的文件,鼠标右键点一下,选复制,在桌面上右键点一下,选粘贴,就好了。他表示要尝试一下。此间据我妈说,这个人好像曾经在IBM工作的……我更加无语。该用户一段时间没有继续提问,我认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我回客厅看苏迪曼杯,过了一会该用户又问,U盘上的东西怎么删掉。我妈说那个人才40来岁,怎么能不会这些操作呢?我俩都想不出来。 这就是用户,可能比较极端,但我相信更极端的多的是。 最近研究NAS,论坛里有种强有力的言论称花四五千买个NAS还不如同价格DIY一个电脑,功能更强大。 最近还研究高清播放器,论坛里有种被不少人支持的言论称花1000元买个高清播放器简直是NC,那些Atom平台装Windows的机器低于2000的一大把,性价比高多了。 有网友指出成品NAS的可靠性、功耗、

  • Pei Qing
    Pei Qing

横跨6个Sprint的任务

加入新项目到现在,是第7个sprint了,sprint一到两周一个。我拿到这样一个任务,在第2个sprint出现,在第7个sprint完成。 SDK的接口改变很让人头疼,所有相关的代码都要迁移。如果是参数的变化还好,倘若是想出了一种更神奇的整体设计,把数据结构和接口集合统统推倒重来,那我也只好重来了…… 前面说的是SDK,自己的代码如果注释和文档不够全,比如我面对的几年前的代码,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设计的,不少时间就耗在了参数的猜测上,不仅是代码中的参数,还有代码读取的数据的格式……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问原作者呢?有些问题不得不问的,问了。两个月的时间有一半在等回复,任务本身在sleep。 这样一个敏捷开发里的怪物,以后再遇到的话,处理起来就会高效多了。

  • Pei Qing
    Pei Qing

Kindle3

跟huww在gtalk上聊了下Kindle的使用感受,然后,然后我就去淘宝上看了看,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卖家就发货了。 是个Kindle3 Wi-Fi+3G,原厂带灯的皮套。 从去年年底第一次做iPad上的项目时,我就一直在说,不入手iPad了,等iPad2出来,反正不远了。结果真等iPad2现身了,我还是没啥兴趣。从我个人的iPad使用情况来看(这应该没啥参考价值,因为我用iPad的时候,基本就是我做iPad游戏开发的时候……),iPad个人应用主要集中在上网+Email和游戏这两块;企业应用则大多是Email和Demo。我不相信有公司愿意让员工使用iPad来编辑文档的,这最多是个路上应急编辑的工具。 跑题了。 Kindle3的电量标称能用一个月。我现在用了一周,每天三四个小时,大多数是开着皮套那个灯用的,用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电(如果那个电量显示真的是线性的)。这是iPad无论如何赶不上的,刚开始用iPad的时候,真的对续航能力感到惊讶,标10小时还就能用10小时,跟市面上这些全都几百小时待机的手机一比,那真是太诚实了。Kindle3功能单一,但是看书这个功能来说,比iPad强。 这是待机页面的显示效果,跟报纸差不多。 这是中文的显示效果,

  • Pei Qing
    Pei Qing

AKG K702

易迅特价的时候,下单了一个K702。 现在办公室用MX200,来历应该是某次我爸某次年会后带回来的其中一样,几十块钱的Sennheiser,可以说高中低频都很一般,我就拿来听听代码要放的音效有没有,没有更多要求了。至于项目的音效质量,自然有Sound Designer来负责。 家里有iPod耳塞若干,iPhone耳塞*2,Sony随身听的耳塞一副,还有Sony的降噪耳塞一副。Apple家的耳塞低音比其他的都要多,但是只有音量,低音就是糊糊的一片,中高音很平淡。Sony随身听带的那副高音很好听,但是完全木有低音怎么办……Sony的降噪耳塞是路上用的,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检验以及没有计时的汽车上的使用经历,确实能明显减少听到的噪音。不过毕竟是个耳塞,跟BOSE QC系列耳机的降噪效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我买这副耳塞之前去试听了一下QC15,戴着比耳塞舒服,效果也比耳塞好,但是大,大太多了,也贵太多了。主动降噪的产品,音质就不说啥了,哪怕跟价位低一档的非降噪都没法比,这东西是降噪用的,听音看来是个附加功能。 K702是一个能把前端的输出如实传达给耳朵的设备。像我这样用集成声卡推K702的,可以说只要声卡敢输出,K702就敢按那个波形振一振,杂音也是如此。

  • Pei Qing
    Pei Qing

整理一下收藏夹

发现了不少404,也有一些依然可以访问,但是早已不是当初收藏的页面了。 比较怀念的是南方报业电子报页面,以前可以下载包括《南方周末》在内的几份报纸的PDF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页面,已经停刊一段时间了,曾经认为中青报这个后台够硬的,我也没深究到底是哪一篇报道,令谁不悦了,最终无奈停刊了。 收藏夹那么多目录,几百个链接,Bookmarks Menu大多记录的是过去曾经关注过的;Bookmarks Bar里的则都是几乎每天要访问一次的,如果加了一层目录,那基本上就是每周一次的频率了。 想了一下,我清理得最频繁的收藏夹,应该是淘宝的收藏了,眼不见为净啊,一旦某样东西出现在收藏夹里,各种定制推荐就在每页底下飘来飘去,诱惑下单嘛! 隔一段时间,看看自己的收藏夹里有些什么,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 Pei Qing
    Pei Qing

做产品

公司做开发的基本上人手一台开发机,或Wii或PS3或Xbox360,当然也有各种掌机,但是designer跑来交流的时候,developer时常回回答:“这个我哪知道,我又没玩过⋯⋯”我现在做的这个我也没怎么玩过。做图形模块的见到前几帧对了基本就可以收工了,接下来该QA操心了;做声音的听到一个音效和几秒背静音也就可以提交代码了,又该QA介入了;做UI的可能会把整个流程走一遍,确认一遍,到进游戏之前,也就停了。对自己参与开发的游戏没什么玩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让用户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呢⋯⋯ 对于做产品的本领,我非常佩服Apple。 我用了4年MacBook,据说改用Intel的U之后,Mac的质量随着售价一起下滑了,不过我这台用下来也没比ThinkPad差(其实比TP的R系好多了,或许是TP也被联想收购了的原因)。iPod用过video和1代Shuffle,iPhone和iPad由于做开发的也接触了几代。如果要买笔记本,那么除了TP的水货,也只有MBP能用了;手机虽然Android来势汹汹,但是iPhone从来都是一个缺货来回应。 可以说Apple的产品是给人用的,尽管有不少人把“可玩性”作为一个指标来评价手机,说apple的东西都是封闭的,不让用户改多少东西,系统不像linux那样随便改,甚至可以改的东西还没有windows多;iOS不像Android那么开放,不能显示自己是个geek;

  • Pei Qing
    Pei Qing

真的是木耳么

这几天再看桌面无源系统,有个问题在各大HiFi论坛上总是被提起:320kbps的MP3和WAV/APE/FLAC之类的无损音频,你能听出差别么? 如果讨论的是128甚至192kbps的MP3,我想一般没什么争议了,几十块的耳塞插到集成声卡上就听出来了。当MP3码率高到320kbps的时候,中频已经很难听出差别了。想听出差别就得从其他方面入手。 无损音频是怎么来的?如果APE是用MP3转的山寨货,听不出差别才对。从CD转的,那CD呢?原版与引进版的质量差距在这样的对比中起不到多大影响,但是盗版的影响可能很大,谁知道那张盗版CD是不是从MP3文件刻的…… 器材。几百的耳塞能听出来不见得几百的箱子也能听出来。 测试曲目。用高频或者低频来对比吧,中频如果这么容易听出区别来,MP3的算法就彻底没用了。 Posted with WordPress for BlackBerry.

  • Pei Qing
    Pei Qing

LianLi PC-Q07散热

小机箱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散热。装机的时候我没怎么在意具体事宜,今天改造了一下发现散热有天壤之别。 我在Q07里装的是Intel Core i5 2300,原装散热器我觉得噪音太大了就换掉了。散热器Prolimatech Samuel 17,散热面积比原装的大不少,最重要的是体积不会挡到主板上的其他插槽。ITX的板子选散热器一不小心就容易悲剧,不是内存没地方插就是PCI-E被挡。 风扇银欣SST-AP121,风量足够了,最重要的是比那些强劲的低转速扇子便宜。 原来的装法如下左图,CPU和电源之间正好是电源的封闭外壳,风扇只能从一个1cm左右的缝隙进风。电源风扇倒是有大面积的机箱散热孔进风,不过电源负载很小,不热,吹出来的风感觉不到热。 现在把CPU散热和电源都换个方向装,CPU的热量往电源风扇吹,经由电源风扇抽到外面。这样的风道直接多了,气流也不至于在机箱里乱跑。 原来待机温度大概在30℃~35℃,现在开机一看,对夏天的散热有点信心了。

  • Pei Qing
    Pei Qing

CPU与内存配置的平衡

前段时间装了个i5+8G RAM的机器自用,装机前定配置的时候看了不少帖子,主流意见就是内存4G就够,2G到4G变化明显,4G到8G则不然,于是就出现了很多i7+4G的游戏机配置。 如果是拿来玩游戏,我觉得不如i7降到i5,显卡加点钱,现在貌似没什么游戏能用好4个线程,更别说i7的8个线程了。更有不少游戏是只要频率不要执行效率的,超到5G比多两个核管用多了。 如果用来干活,就得看做什么了。就我接触过的应用来看,做平面设计估计8G都不够用;做视频分情况,如果编辑那内存大点好用,否则还是把钱花在硬盘上吧;像我这种要求电脑编译得越快越好的,内存还是有容量要求的。恰巧上周公司的机器启动不了,折腾了一天半IT干脆换了一台。原来是Dell T3400,换成T3500了。W3530+6G,但是开发用系统是32位的XP,于是眼睁睁地看着剩下的内存被闲置。配置高了我当然不介意的,但是竟然编项目的工程卡死了!跟了一下发现超线程IT是开着的,于是就有8个线程了,make一下就出来8个cl进程在干活,每一个都占了700多M内存,结果pagefile瞬间从几百兆增加到6G多,硬盘灯常亮,GUI无响应。 如果不做什么特殊应用的话,

  • Pei Qing
    Pei Qing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edward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