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 Qing

Pei Qing

394 posts
Twitter Facebook

New ITX Desktop

MacBook四周岁了,换上固态硬盘后是个性能出众的上网本,主要功能为连着电视看优酷和高清电影。 在ChipHell坛子里盘算了一周,昨天去浦东把机器装了。 我自备了一个光驱位的硬盘架,外加两块希捷的320G笔记本盘。原因就是小机箱只有一个光驱位和一个硬盘位,我要塞个SSD,别的盘只能往光驱位放了。 ITX的小板子只有一个PCIE槽,不过机箱小并且没有风扇主动散热,加个独显估计风道就更悲剧了。这PCI挡板现在放了个CPU风扇调速器,转速目前1000rpm,可以保证待机温度在35以下。 手头这块Intel X25-M G2 80G之前装在笔记本上,是1.5Gbps的SATA口,全新入手时的速度大概就是读130写50,4K基本上就在12~15左右。现在搭档换了H67,顿时抬起头来了…… 两块5400转的笔记本盘用Windows做的软RAID0,主板那个伪硬RAID除了拖延开机时间外,对这么慢的两块硬盘和软件RAID没什么区别,反正也没缓存。 说到缓存,我尝试了一下SuperCache,这玩意实际作用多大目前不太清楚,用来跑分确实是霸气,下面两幅测试图,左边是双盘软RAID0的速度(单盘速度大约68~50MB),右边则是用1.5G内存给同一个分区做Cache之后的结果。 如果是ATTO来测,那就更离谱了,基本就测成内存带宽了,

  • Pei Qing
    Pei Qing

从全能到专用的转变

电脑刚进入桌面应用的时候,区别在于有和没有。仅有的一台电脑需要满足用户各种任务的需求。可能在选配置的时候会侧重于某一方面(因为预算、空间等始终是有限的),或是追求高性能的多核CPU,或是来个SLI或者CrossFire,也有需要家里做多盘RAID的(比如做视频剪辑的),还有见到风扇就想咔嚓掉的(为了放客厅当HTPC)。 现在一个家庭很可能有几台电脑了,或是n个笔记本,或是家里为了一些需要运算性能还给台式机留了空间的。在预算不会限制到PC数量仅仅是1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变化。 有人选择配一台强悍的机器。搞个塔式机箱(我还想过家里怎么拜访1U或者2U机箱的问题⋯⋯),配上可以煎蛋的CPU和同样可以煎蛋的显卡,机箱的空间应该够放十块八块硬盘的,至于是何种RAID就因应用而异了。 也有人会配一个追求静音的HTPC,加上一个低功耗的NAS。NAS是用成品还是自己装那就不管了,各有各的优劣。这种方案的好处就是专机专用,像前一种全能型的方案很适合游戏玩家或者需要作图的用户,但是其体积、功耗、散热和噪音令它不适合作为下载机或者播放器来使用。 话说回来,方案的差别还是由于技术限制造成的。5年后的机器很可能在功耗、体积、噪音比现在准系统还小的情况下,性能超越现在的工作站。但是那时候的应用也一起变了,为了更加智能或者强大的功能而更耗资源了,又面临类似的问题。 其实多个设备各自解决一个方向的应用没什么不好,起码从性价比上会有些优势。 就像今天看到的说iPad2上的iMovie比Mac上的iMovie性能更强一样(

  • Pei Qing
    Pei Qing

Thinking of Getting a New Lens

从06年开始接触单反,到现在依然用着Canon 350D和一代的EF-S 18-55,没有爱死,不是据说素质有不小提升的二代。镜头的消费只有小痰盂,理由是没有比它再便宜的了。 这两个镜头记录了大学期间的很多画面,在有了小痰盂之后,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它挂机的。需要拍一个人或者两三人的情况很多,需要我拍集体照的时候非常少。小痰盂的光圈收到2.8之后的成像很不错,至少可以秒杀17-85、18-200这些为了焦段牺牲了太多画质的方便使用的镜头。 我时不时会想着补个长焦,打鸟就不必了,抗个跑筒被鸟玩对我没啥吸引力,但是这几年的出游,尤其是北京的很多景点,并不是我用一个50的标头能够诠释的。典型的故宫,或用超广角去表现宏伟,或用长焦去寻找追求完美的建筑细节,小痰盂能拍的是挡在我前面的人流⋯⋯小痰盂虽然没这么不给力,但是确实力有不逮。 考虑了一下长焦的选择: 如果变焦就小小白,这是Canon在70-200焦段的5只白炮里最实惠的一个了。此前我在它和爱死小小白之间纠结了很久,因为后者多了效果不错的爱死,重新设计的镜片也让成像素质甚至超过了爱死小白,但是8k多的价格比小小白多了60%,可以说除了价格,其他指标都很好。我是这么想的,不管入小小白还是爱死小小白,都难免看着爱死小白兔眼馋,不抛都能用,抛了小小白损失小点⋯⋯ 如果定焦在新百微和135L之间摇摆不定,

  • Pei Qing
    Pei Qing

The Apple Way

近期连续做了两个iOS上的项目,一个是内部自己研究,一个是给客户做的。 Apple对开发人员的策略与微软完全不同: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挺贵,Xcode免费;但是.exe编出来可以自由发布,.app很可能提示没有证书,于是发现还有个99刀一年的program,mac和iOS还分开算,真是可持续捞钱的勾当。 Apple的各种数字证书让客户很纠结,骂个不停。因为我这里可以编译的工程,交付给他却编译不了,枉我事先再三询问这些证书搞定没有。之后客户上门,我直接在其机器上装好证书,编译成功,再让他亲自跑通一遍,搞定收工。过两天又不行了……电话支持未果,又来,又搞定。 我挺认可Apple的这套证书管理的,不用数字证书签名的话,也可以每下载一个软件就算算MD5或者GPG验证一下,不过这对于用户的要求未免太高了吧。但这样一来,开发者确实比Win平台要多些麻烦,尽管在别的方面可能又找回来了。 另外一个体现Apple观念的地方就是接口,比如当年尝鲜的Firewire400,比如现在又试水ThunderBolt。这两个接口分别面对着USB2.0和USB3.0的争夺,市场占有率上USB无疑胜利了,但是摆在我电脑边上的两个3.5寸硬盘盒都是Firewire400的。

  • Pei Qing
    Pei Qing

MacBook Pro or Thinkpad T

手头这台MacBook MA701服役4年了,换了两次内存,从2×512MB变成现在的1G+2G,换过3个风扇(1 from Apple,2 from 淘宝),一块水货电池,还在三里屯免费更换过掌托,最后一次则是去年下半年加的Intel X25-M,把原来的ST移到光驱位。 总的来说我对MacBook的表现挺满意。散热确实没有T series好,但是绝对秒杀同时代的Dell、HP、Lenovo的大部分机型。键盘据说没有T series好,不过我没有长期用过T,不好比较,只能说这个键盘打字不是什么享受也不至于是对双手的摧残。触摸板很方便,熟练使用后可以抛弃鼠标,实际上我除了跟418的弟兄们在掌门人上开黑,基本都用触摸板。最杯具的是这块LCD了,可视角度很惨,色域很惨,预设的Color Profile偏得一塌糊涂,就像背光是白炽灯似的,黄黄的,可怜我在没有外接显示器之前,没什么参照物,还拿这个显示器处理过照片,FML!

  • Pei Qing
    Pei Qing

对新版的追求

软件为什么要升级? 我记得一两年前我在水木上就看到一帖子讨论升级强迫症,许多人都有,凡是软件有新版,就更新到最新版。差别就在,有些人升级到最新的stable版本,有些人升级到最新的beta版本,而有些人不用nightly build就心神不宁…… 这个问题我最近又问我自己了,原因是我在物色笔记本电脑的时候,除了MacBook之外,又对T410s有了兴趣。而Windows实在是太容易演变成一台游戏机,所以我想格了它装Linux,这就有个兼容性问题了。经过两三天零零碎碎地Google,确定了指纹识别用不了,显卡切换比较繁琐,还有人的blog开开心心地宣布T410s支持Ubuntu已经做到了compatible out of the box,然后没几个礼拜的博文开始发牢骚,说这个功能没了,那个硬件用不了了。 这可是个关键问题,如果从mac换回pc,连linux的驱动都这么折腾,我还不如继续折腾macboook的linux驱动呢!但是我转念一想,曾经是fully compatible的硬件,怎么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能用了呢?肯定是手贱打了几个apt-get update! 我爸公司配的笔记本装的还是Office2003,虽然时有报怨说powerpoint的效果比较单调,但是不至于报怨文件发出去客户打不开。我在公司里用的是Windows XP,虽然对多显示器的支持稍显弱小,

  • Pei Qing
    Pei Qing

对速度的追求

SSD:系统盘和笔记本的首选 机械硬盘:仓库盘和视频编辑的选择(做多盘RAID) SSD用了几个月了,速度也到了稳态了。我对电脑的日常使用并不要求有多么高的持续传输率,但是大量小文件的读写速度对于大多数系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正是SSD的优势所在。 上周搜索SSD的时接触到一个论坛,PCEVA,从帖子数量来看,并不是什么大论坛,不过其SSD版块的精华文章很多,这跟什么什么贴吧一比,顿时让我感慨后者竟然能生存下来,实属不易……DIY论坛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如何榨干各种硬件性能,CPU版想方设法OC,风冷水冷分开PK,IA阵营互相切磋,RAM版绞尽脑汁寻找最短latency的条子,机械硬盘版Raid 0 do re mi fa so齐奏,南桥搞不定了咱上raid卡,SSD版当然是各种reconditioning,注册表ramdisk齐上阵,隔三岔五来个HDTune或者ATTO的截图,windows7自带的评分不上7.3都不好意思出手。 大家都明白电脑的性能关键看瓶颈。就目前的技术和产品,硬盘的确最容易成为瓶颈。 CPU基本满载的到目前为止,除了我公司的一台供员工远程登陆上网用的服务器之外,再没有见到过了。我也就转个视频,压缩大量文件的时候会感到CPU慢,

  • Pei Qing
    Pei Qing

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早上打开Google Reader,看到VeryCD终于被和谐了。最后从VeryCD上拖下来的东西就是Randy Pausch的最后一课了。 Randy的主页上有视频和Slides,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also available in iTunesU, in CMU's top download list) 视频非常值得一看,我的文字表达无法转述如此精辟的76分钟。 在校时经常有放松的时刻,晚上在寝室,Sa(或者说是AN?!)、firemperor、deepsolo和我都时不时下载一部电影来看,离开了校园,或许是因为不再有将近10MB/s的下载速度,当看一部片子的冲动来临时,往往长时间的下载就让我转而做其他事情了。最近的电影,除了非诚勿扰II是和家人一起在客厅完整地看了,其他几乎都是快进着看完了。 而这一个演讲,从头到尾有很多次我非但没有快进,还倒回去再听了一遍。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重新看一遍还会有很大的收获,为此我在iCal里加了一个日历项。 再次大喊一声,精品!

  • Pei Qing
    Pei Qing

Razer DeathAdder

已经习惯了大尺寸的触摸板,虽然老机器没有多点触控,但是两个手指上下左右滚动比鼠标控制起来还是方便些。陪伴了很久的V470虽然掉色严重,但是功能依然健全。 罗技的鼠标比苹果靠谱太多了。想当初和MacBook一起买的Bluetooth Magic Mouse,才不到一年就歇菜了。而且那个小滚珠太涩了,除了干净的时候,可一旦使用,鼠标怎么可能始终干净如初…… 即便是个无线的,V470还是很好地完成了CS62 418寝室的掌门人开黑任务,这个确实不能用触摸板,没那技术。 毕业后很少打开War3.exe了,偶尔玩一下才发现家里那个服役两年的IE4.0左键不灵了,按个几下可能才响应一下。上周A不到人悲剧了几把,萌生换鼠标的念头。 淘宝排行榜上一看,G1依旧高居榜首,第一页有几个Razer,想想当时zky买的Razer看起来不错的样子,我也尝试一下。 到手一小时就悲剧了,官网下的Mac驱动安装报错。我猜想是跟Logitech Control Center冲突,于是卸载掉,再装,还错……手动拷贝各个文件到响应位置,重启,检测不到设备…… 看来注定是要给装着Windows的台式机用了,笔记本还是触摸板配合V470吧。

  • Pei Qing
    Pei Qing

Mac App Store

App Store迟到了,好在没有跳票太久。7号果断更新到10.6.6,开始体验App Store。 其实就是个iTunes里App Store的Standalone版本。不过我自己既不用iPhone/iPad,iPod还是个5代的,没有iOS设备,所以除了开发时用用iPad之外,基本还是用macbook的。即便移动设备卖得再好,Mac用户群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消费群体,尤其是习惯花钱买软件而不是花功夫找破解的那部分。 有很多软件的定价并不贵,0.99刀现在就是路边吃一餐都很可能不够。不过目前我也只买了一个0.99刀的游戏,还忘了是什么时候手贱就点了购买,然后下意识地把密码输入对话框点了OK…… App Store上有一些一直在用的freeware,比如Evernote、MindNode、TextWrangler之类。 再加上统一的Check for updates,对我这种不希望程序偷偷联网向娘家发数据h人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没有App Store之前,我是用AppFresh的来做这件事的,现在其实还得用,毕竟App Store上面东西还太少。 不久前Apple成为市值第二的企业了,不知何时能超越美孚夺冠。不得不承认Apple做市场确实很高明,

  • Pei Qing
    Pei Qing

Redesigned Home Network

上周末把家里的网给改造了一下。 原来是一根网线从楼里的交换机接到书房,连路由A,前些日子觉得客厅信号太弱又加了路由B,通过WiFi桥接。这样信号倒是稳定了,但传输率不高,从客厅连到书房的台机FTP才1MB/s左右,看电影远远不够。 加了好几根网线,把两个路由直接的连接变成有线的了,现在内网访问有9MB/s,看264编码的720p基本不卡。 如此就可以把所有的视频音频放到台机的硬盘上了,笔记本现在沦为实验用机。

  • Pei Qing
    Pei Qing

Git server on a mac

虽说现在工作的项目都不带回家来,不过自己的一些文档和代码也不仅需要单纯的备份,保存各个版本还是有必要的。 很久前用的是Dropbox,现在依然在用,不过自从被盾了之后毕竟有些不便。 后来用了github,那个免费用户的soft limit真够soft的,起码多上传了2倍大小的东西,也只是提示,文件还是统统保留在服务器上。不过这样感觉不太好,毕竟人家提供服务也得混口饭吃…… 既然macbook已经沦为客厅的网络播放器,再加个备份服务器也未尝不可。 按照http://scie.nti.st/2007/11/14/hosting-git-repositories-the-easy-and-secure-way的方法,在mac上建立一个git server还是很方便的。 macbook通过11n连着路由,再通过百兆的线连到台机,互相push pull的速度大概在3m左右。对于不需要出门在外随时需要的文档,本地版本控制加上一两个备份足够了。也不用等龟速地push到不知道在地球哪一个位置的服务器上。 git对于大的工程确实不给力,add一个40多G的目录,26XXXX个文件,花了好几个小时,commit干脆无响应,重试一次报内存不足,还得人工分了十几次add/commit。

  • Pei Qing
    Pei Qing

思维方式

由于上周在研究FreeNAS(周末即告放弃,把那个vm删了,主要原因是家里路由都是百兆的口,传文件不给力啊),所以顺便幻想了一下升级机器后用什么接口连接外置盘。 以前遇到的类似选择是买硬盘盒时比较1394a和usb2.0。3.5寸的盒子我选了前者。2.5寸的我觉得要"移动",所以就usb吧。 现在已经一段时间内要面临的是usb3.0和esata的选择。今天在某论坛看贴时意识到,我作出选择的理由与另一些人如此不同。 有人说因为Intel支持usb3.0所以选了它。我想肯定有很多果粉因为apple支持1394而买了1394b的盒子,哪怕盒子比硬盘还贵… 我应该会选esata的,就像选1394一样。usb的cpu占用率比这两种接口高太多了。而且esata支持ncq,在没实力用ssd组阵列的时候,这对机械硬盘还是挺有用的。 对于3G和5G的接口带宽,我认为不会有实质的影响,因为这根本不是瓶颈嘛。而且我也试验过分别用400Mbps的1394a和480Mbps的usb2.0接同一块硬盘,结果1394a的顺序读写和随机读写都胜了,cpu占用几乎低一个数量级。如果esata的接口带宽成瓶颈了,那估价usb3.0也傻眼,还是光纤吧… 另一个对我比较有意义的功能就是1394a的盒子一般都有两个口,一个接电脑,另一个可以串联下一个盒子,

  • Pei Qing
    Pei Qing

出来吃饭,看到公司门口一位送快递的小伙子枕着包裹就睡了。 上周某天中午过马路,一个行人闯红灯逼得一辆出租车急刹,司机也只能用口形骂了一句,还没出声,不然可能引起后座乘客的不满。 他们还远不是社会的底层,底层的人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状态下? 在帝都和魔都两地生活了十年,对此已经没什么清晰的认识了。仅仅通过07年去北川的实践窥得一些,而那时的北川与却不到一年后相比就跟世外桃源一样。 Posted with WordPress for BlackBerry.

  • Pei Qing
    Pei Qing

近日二三事

每天还是花了一些时间读书,现在遇到个小问题: 当时想买Programming Pearls的,结果买来发现是《编程珠玑》。 这种技术性很强的文字,若非大师翻译,看起来实在是比看原文还累… 是否去买一本英文版呢? 周一换上X25-M之后,还是没忍住,测了下速度,写入有70多,离标称值很近了;读取才130不到,或许是被1.5Gbps的接口速率限制了。 不过此时的瓶颈已经变成1394a和usb的外置盘了。 周二早上用买来一直没成功打足过气的袖珍气筒打气,终于弄明白了,原来之前一直是不会用…还在埋怨打气筒费劲。 气足了顺利将微微出汗的输出功率下的巡航速度从27提到31,不过上下班时间的瓶颈在红绿灯,平均速度基本没变。 昨天下午参加公司c++考试,对,公司还考试…A4纸上手写了四页,正反面…太无语了。 Posted with WordPress for BlackBerry.

  • Pei Qing
    Pei Qing

选择

3Q的选择题已经发展到大街小巷了,原来中午吃饭走在路上人们讨论的五花八门,偶尔说说apple store早上有货中午断货之类的,这两天突然听到很多关于这两个软件的讨论。 我家里win7的机器装的是AntiVir,于是QQ一直正常。反正我也不怎么用qq,偶尔登录也是用adium的。 但是店大了总要欺客的,入了apple家门,就只有usb2.0和1394口了,esata是没门的(17寸拿expresscard转?!)。但是usb2.0多慢啊,1394a也不快,1394b那个贵啊。 我现在有两个1394的盒子,第一个是大一暑假为了剪社会实践的DV买的,没记错的话是550。第二个是不久前在新蛋买的lacie的500G原装合资,也500多,不过这是包括了硬盘的啊。 目前笔记本换了ssd之后的速度我觉得做备机还能撑个一到两年,但之后呢?还选择mac的话,很可能就被要挟着用1394b的盒子,不然30多MBps的速度如何应付动辄几个G的视频和音乐。但是几乎相同的速度,esata的盒子才一百多,1394b的就四五百,情何以堪啊。 难道要投入thinkpad的怀抱么? 话说前两天注意到东芝的r700,这设计绝对不在air之下啊,内置光驱的13寸做到这个重量简直是神了。再一比价格,更神了。

  • Pei Qing
    Pei Qing

Intel X25-M 80G arrived

昨天下单,今天快递就送到了。还有一个光驱位的硬盘盒。 借助iFixit的细心指导,终于装上了(除了一个光驱位的固定螺丝,不够长了……) 响应速度是有明显提高,传输速度跟3.5寸的阵列比,copy电影没有任何优势,但是copy上G的代码完全秒杀。 这样的话,大部分的代码放在原来那个320G的Seagate里,在SSD上只留working copy就可以了。 原来这块5400转的硬盘从SATA口转战到PATA,性能稍有下降,不过作为数据盘我也不在意了。 另外,上周二把用于备份的外置硬盘格了准备配个FreeNAS来备份,结果就这一晚,系统就不能启动了,一个系统文件损坏……重装……重做备份…… 悲剧总是在最不希望它发生的时候,果断地发生! 目前用两块3.5寸的外置盘用1394a接在一起,做了个JBOD,500G+320G的一个分区来备份。 我再也不抛弃最后一个备份了………………

  • Pei Qing
    Pei Qing

First Build

今天终于把第一个发行版交给用户了。 这两个月辗转于MFC,Python和Perforce API。 最无奈的就是各种API返回的一个结构体,其结构居然文档里没有描述……这就是扔硬币来决定,也没有选项啊。 另外,电脑真是不会嫌多的。每天晚上,我爸对着公司的新本(一个配置很不错但是由于全盘加密而巨慢无比的东西),我妈对着家里的台机(近些年来我用过的唯一带独显的玩意),我对着我那台老本(我想换SSD……),还有一个老本在我妈办公室,配合3G上网用(万恶的网络访问限制)。 可是我想找台机器装个FreeNAS,接上手头的几块硬盘做下载和文件服务器以及Time Machine的备份机,却发现没哪台合适的…… 现在正在用VMware做FreeNAS的虚拟机。不过这系统显然不能放本上,我捧着一堆移动硬盘到处转移,那就只能台机了,多费电啊!现在这天还能说是取暖,夏天咋办……

  • Pei Qing
    Pei Qing

MacBook as HTPC

由于各种保密的需求,工作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做,必须用公司的机器,于是老迈的MacBook长期闲置在家。 现在新电视到了,于是用MiniDVI转HDMI的线把视频输出到电视,还有3.5mm转两个莲花口的线把音频输出到功放。电视不支持从不同的源分别输入音视频,dvi又输出不了音频,无奈啊…… 今晚尝试看了一个bbc的纪录片和柯南剧场版14,用MPlayerX播放的,其间发现有好多VeryCD上下的mkv没法播放,真是无语。又去下了Plex、XBMC和Player Extended。这三个倒都能顺利解码了。 经过比较,选择了Plex。 XBMC的weather没有摄氏度,Plex有。 Plex和XBMC对遥控器的支持比仅仅作为播放器的MPlayer Extended好多了。 Plex的界面也比较适合坐在沙发上操作。 很久没用Plex,今天发现有TED的plug-in,喜出望外。 1080p的软解码基本让CPU温度稳定在70左右(夏天就悲剧了……),风扇呼呼地转,不过隔着两米多和坐在电脑前的感受完全不同,直接忽略~

  • Pei Qing
    Pei Qing

世上怎会有这样一个国度

其几乎所有上网的国民都反政府, 甚至以被殖民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其无数国民叫嚣着抵制日货,偶尔也因为一些原因抵制法货之类, 但是同时却发疯似的购买着Sony Canon Nikon之类, 这也就算了,当诸如爱国者、魅族之类的公司稍微显出一点有望从抄袭变成模仿再变成研发的时候, 他们会用尽一切恶毒的言语去打压,去扼杀。 下午开始看六六的《心术》,其实买来已经一个月了,只是之前在看老罗的乱七八糟而又让读者乐在其中的文字,以及工作需要的《Learning Python》。 这本书对于这个国度的医疗作了一些描述,我结合此前几年有限几次与医院打交道的经历来看,我与六六一样能够理解那些医务人员,并且与医务人员一样对这个制度表示无可奈何。一个医生想要熬出头来挺难,但我万一成了病人,我还是不愿意成为你打怪收经验的目标……

  • Pei Qing
    Pei Qing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edwardtoday!